鼯鼠类(7):4“小型种”飞鼠——法律保护之鼠(十五)

2015-04-16 陈安国      】

  前5篇介绍了4属14种鼯鼠,它们分别是特大型、大型与中型种,余下3属4种“飞鼠”,都是小型种,大多数体长仅20厘米左右。其基本生物学资料列于表 鼯-2f。 

  

  飞鼠属·飞鼠

  飞鼠属Pteromys Cuvier,1800: 又称亚欧飞鼠属。体型小,体长小于25厘米,颅全长不到50毫米;耳基部无明显的毛簇。颅上部圆弧形,吻短,脑盒宽大。眼眶与听泡较大,二听泡间距离明显小于听泡宽,眶上突前方有一深凹刻。臼齿咀嚼面的齿纹结构较简单,具整齐排列的齿嵴或齿突。胸部和鼠蹊部各有2对乳头。

  飞鼠属共2种,栖息于亚欧大陆与日本的温带常绿林,是唯一也生活于欧洲地区的飞鼠。我国仅1种:Pteromys volans;另1种为Pteromys momonga,生活于日本,称为日本小飞鼠。

 
  飞鼠Pteromys volans(Linnaeus,1758):又称小飞鼠,英语名Siberian flying squirrel。体长15~20厘米,尾长约为体长2/3,体重80~120克,但有亚种达190克。头、耳均短园,眼大,有狭窄的黑眼圈。体毛柔细,色较浅,体背面灰土黄色、棕土黄色或浅锈褐色,略有光泽;皮翼背面黑色,其前缘棕土黄色,后缘污白色;体腹面和四肢内侧面及眼下方、唇、颏均为污白色,杂有棕土黄色。尾扁,毛蓬松,尾背中央深褐色,两侧橙黄色。足背黑褐色,后足跟部被密毛。毛色有季节变化,冬天色浅、夏天色深。

  栖息于温带、寒温带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内,独居或两鼠同居。营树栖生活,在高树的树洞中营巢,窝离地面3米以上。在阿勒泰林区也见有栖居石缝内的。在青海,飞鼠筑洞及营巢的树种主要是山杨和桦树;乔木经飞鼠占据营巢,可因髓部被挖空而枯死,故林区须控制其数量。

  飞鼠主要在傍晚和夜间活动,偶尔白天也活动。常在树上攀爬,或在树枝间滑翔。滑翔可远达50米。以松籽、橡实、浆果及嫩树枝叶为食,亦吃蘑菇;秋末常储存坚果等食物过冬,不冬眠。4~6月繁殖,每年1胎,每胎2~4仔。

  为我国北方常见种,分布东北、华北、内蒙古、新疆,南至河南、四川。国外分布俄、蒙、朝、日及中欧与北欧。

  飞鼠共有10多个亚种,在我国已知4个:河北亚种尾上面浅黄色,下面浅黄带白色;甘肃亚种尾上下几乎呈黑褐色;新疆亚种尾上面暗灰带浅黄色或仅为暗淡灰色,下面暗黄灰色,杂以黑色调;东北亚种分布于黑、吉、辽和内蒙古,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东部乌苏里地区。

  毛耳飞鼠属·毛耳飞鼠

  毛耳飞鼠属Belomys:也称毛足鼯鼠属,为单种属。耳基部前后有长毛簇,体比小飞鼠大,但体长也不到25厘米,后足长不到40毫米。鼻骨长超过眶间宽,眶上突短,其基部的前方无缺刻。颊齿构造甚为复杂,但齿冠较低;臼齿的基本式样与小飞鼠很相似,但齿嵴皱褶,有深沟和凹陷。听泡较大。

 
  毛耳飞鼠Belomys pearsonii(Gray,1824): 别称毛足鼯鼠、皮氏飞鼠、催生子,英语名Hairy-footed flying squirrel。体长18~26厘米,尾比体短。吻较长。耳小,基部有长毛簇,耳后缘有凹缺。体毛密厚柔软,体色各亚种有异。尾毛蓬松,略呈左右对分状态,尾上面淡栗褐色或灰褐色,下面棕色。前后足呈暗褐色或黄褐色,足被以长毛,将每个爪遮盖起来。

  栖息于原始林中,以树洞为巢,窝上下两层用枯枝、中间用木纤维编成,内层舖纤维絮。夜行性。以松籽等多种植物果实为主食,也吃鲜嫩叶、芽、花和浆质嫩茎。一般成对活动。无冬眠习性。年繁殖1胎,每胎产仔1~4只。

  本种已记载5个亚种。在我国数量稀少,为稀有种,已知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体背面呈光泽的红褐带橙色,体腹面淡赤褐色,分布在西南部(云、贵、桂、粤、湘西、川),国外见于锡金和印度的阿萨姆。台湾亚种体背面浅黄带红色,杂有褐斑,体腹面淡黄色,分布在台湾北部。此外,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山地的身体背面呈棕褐色,间有花白细斑纹,体腹面毛淡棕黄色,与上述2亚种的毛色均有所不同,很可能是个新亚种。

  黑白飞鼠属·黑白飞鼠

  黑白飞鼠属Hylopetes Thomas,1908:又称林飞鼠属、箭尾飞鼠属。本属与小飞鼠(Pteromys volans)亲缘甚为接近。尾宽扁,呈羽状,耳周无长簇毛,体大小不一。体长11~33厘米,尾长8~29厘米。毛密而柔软。体背灰带褐色或黄褐色,或鲜明赤褐色带有光泽的褐黑色或黑色,有的具有斑点或斑块;体腹面白色、灰色或黄色;尾上下几乎1色。耳端钝,爪钝而短。乳头3对。阴茎呈长“S”形。分布在我国、东南亚、缅甸、印度北部和阿富汗。已知有8种,我国有下述2种。

  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Hodgson,1836):别名黑白林飞鼠、箭尾黑白飞鼠、黑白鼯鼠,英语名Particoloured flying squirrel。身体比飞鼠大,尾、后足和耳也较长。体长18~21厘米,尾比体略短。体背面淡褐色;皮翼背面外缘从腕至臀黑色,由腕向后有一白色边缘;耳内外均覆有细短黑毛;体和皮翼的腹面均为白色;颏和喉及腋下纯白色;前足暗灰色,后足足趾白色;尾毛柔软,尾形宽扁,上面烟灰色,下面基部两侧浅黄色,中间略较深暗,尾端黑色。

  颅骨吻长,脑盒较小,上颊齿列外侧弧形不如飞鼠明显,上臼齿横嵴完整。听泡发达。下颌骨隅突部分不如飞鼠的发达,但冠状突较为细长。

  栖息于海拔150~3500米的各种树林和农田。在云南尤喜栖息于近小溪的麻栗、核桃林中。树栖性,在树洞中营巢,巢底垫以苔藓或细草。一般洞口离地面10米以下,昼伏夜出,晨昏活动最频繁。能在人住房附近活动。活动时交替攀、爬与滑翔。以果实为食,包括榕树果、芒果、核桃、麻栗、玉蜀黍等。叫声尖锐。每年繁殖1胎,每胎通常为2~3仔。生育后雌雄分居。

  分布于尼泊尔往东经我国南侧到越南、老挝、柬埔寨地区。我国见于西南部各省区及海南岛,为常见种;浙江南部山区也许有少量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国内已知2亚种:丽江亚种身体较大,颅长45~51毫米,后足长38~45毫米(不连爪),胁部及前胸有全白色毛区,体腹面毛尖不带乌黄色。尖峰亚种身体较小,颅长约41毫米,后足长仅32毫米,胁部及前胸无全白色毛区,体腹面毛尖带乌黄色,模式产地在海南尖峰岭。

  中印飞鼠(海南小飞鼠)

  中印飞鼠Hylopetes phayrei(Blyth,1859):《国“三有”动物名录》62#“低泡飞鼠Petinomys electilis”系Allen于1925年作为海南岛的新种发表,今据Wilson et al(1997、2005)检定,它不是Petinomys(低泡鼯鼠属)的新种,而是黑白飞鼠属(Hylopetes)的中印飞鼠Hylopetes phayrei(又称菲氏林飞鼠,英语名Phayre’s flying squirrel)的亚种被错定,应正名为中印飞鼠海南亚种Hylopetes phayrei electilis(Allen,1925)。《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都已采用此学名Hylopetes phayrei,称之为“海南小飞鼠”等。它是体型甚小的一种鼯鼠,体长12~17厘米。体背面赤褐色或灰黑色,皮翼黑褐色,边缘白色;体侧面从腋到膝部带肉桂色;颏、喉及上臂腹面纯白色。尾毛左右对分,近基部1/3处最宽,毛色较体背深,略带肉桂色。眼眶黑色。耳大,耳壳后侧面有白斑。

  颅宽,吻短,额部前端略凹陷;颅上部明显突起,呈圆弧形。鼻骨前端超出上门齿。门齿孔甚短,左右颊齿列几乎平行。听泡低扁。

  生活于海拔150~3500米的山地原始林和次生林中。通常利用枯木和高树的洞隙作巢穴,离地高2~20米。夜间活动,日间藏身于洞穴中,以植物为食。

  中印飞鼠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在中国仅见于海南岛中南部山地及福建、广西和贵州的小部分山地。

  4种飞鼠的生存状况

  由于伐林、垦荒、人造林,改变了栖息地形态与质量,加之人类捕猎、药用,中印飞鼠(海南小飞鼠)与飞鼠(小飞鼠)在国内两次(1998、2004)评估皆为“易危(VU)”物种;毛耳飞鼠和黑白飞鼠在2004年评估皆属“近危,几近符合易危(NT→VU)”。2000年《国“三有”动物名录》已将它们列入保护,小飞鼠更被所在6个省市列入重点保护,海南将当地3种飞鼠都列入重点保护,福建和浙江则分别将中印飞鼠、黑白飞鼠列为重点保护。现在主要是落实,制止滥捕滥杀及对栖息地的干扰、破坏。

  鼯鼠科结束语

  关于鼯鼠,暂且介绍到此。我国鼯鼠科的种类多,因标本很少,有不少同物异名,原始文献又不容易查到,目前国内外学者的分歧意见仍不少,就连全国究竟有多少种也尚难确切弄清楚,许多研究工作有待进行。可喜的是近年在国内也兴起分子分类学工作,正在取得一些有趣的进展,例如前文(《鼯鼠类·6》)提及的李松等(201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采用细胞色素b基因重建鼯鼠属Petaurista的系统发生史,并重点探讨了白斑鼯鼠P. marica, 灰头鼯鼠P. caniceps和橙色小鼯鼠P. sybilla的分类地位及其系统发生关系,取得新认知。该项研究通过分化时间估计,推算Petaurista内的物种分化大约始于中新世后期,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气候变化对该属后续物种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又如王燕鲁(2013,山东大学),通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分析,提出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印飞鼠(Hylopetes phayrei electilis)可能应该由亚种提升为黑白飞鼠属的独立物种—Hylopetes electilis;同时还进一步证实海南鼯鼠(Petaurista hainana)既不是霜背大鼯鼠(Petaurista philippensis)也不是栗背大鼯鼠(Petaurista albiventer)的亚种,而是海南岛特有独立物种;等等。这些都给鼯鼠科分类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