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至27日,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为牵头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技术研究示范”项目在长沙召开中期总结会,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林业局石漠化监测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师范学院等项目承担单位的近9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邀请了项目跟踪专家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邓伟研究员,以及同行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曹建华研究员、云南大学何大明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到会指导。
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克林研究员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目的,即及时了解项目执行进展情况,尽早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为后续项目顺利实施打好基础。随后,六个课题组的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分别对各自课题的研究进度和研究成果做了总结汇报。各课题对研发过程中的亮点成果展开介绍。专家组根据各课题执行情况做出详细点评。专家认为,在项目执行时间过半的情况下,项目整体研发工作进展明显,完成了预期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建议接下来的工作应加强点面结合,进一步完善各课题研发技术的集成示范,并与乡村振兴结合,凸显项目工作在民生改善的方面的成果和成效,在宏观层面上解答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提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王克林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项目已经执行两年,在各参与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整体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他指出,项目研究示范工作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下一步应加强各课题技术成果的统筹应用和区域集成示范,加强生态技术应用对民生改善成效影响评估的方法创新,深入思考新形势下喀斯特生态安全风险的变化方向和应对策略。他认为各课题组在会后应仔细消化专家意见,在之后的项目研发过程中,注重量化生态服务提升和民生改善效果,从水、土、气、生等多方面研发并集成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系统性解决方案,为西南地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咨询建议。
会后,项目组成员根据专家意见,探讨了课题间的技术集成与成果融合等议题。
从本次会上获悉,截止到2018年8月,该项目在阐明喀斯特石漠化格局演变和关键驱动因子的基础上,识别了生态工程的实施成效,相关成果在Nature子刊Nature Sustainability上以封面文章发表,研发构建了峰丛洼地“土地整理-内涝防治-蓄水保土”、有机物资源就地/原位快速降解与腐熟等系列技术,总结植被复合经营模式3项,成立合作社3家,培育企业1家,建立特色水果基地4个,建立种子资源圃1个,辐射推广10余万亩;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区域集成和应用方案,初步构建了面向峰丛洼地自然地域分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发表论文93篇,其中SCI论文44篇,完成政府决策咨询报告3份,授权发明专利4项,申请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国家标准草案1项,获地方标准1项,累计技术培训2580人次,培养研究生41名。
王克林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