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在树上的大尾鼠:松鼠类(中)——法律保护之鼠(五)

2013-12-26 陈安国      】

  前文已指出,我国松鼠科现存确知10属29种,除了地松鼠亚科的旱獭属和黄鼠属(共10种)系“害鼠”之外,皆为国家/地方法定保护动物。现将它们的基本生物学资料彙总于表2:

 

  巨松鼠属我国仅1个种,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最受伤,两巨鼠》文中已介绍。其他各属、种是国“三有”或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现简要介绍其形态、生态等生物学特征。

  (1)松鼠属:系典型的北方树栖种类。尾长而蓬松,耳有明显的长毛簇,腹毛色纯白。脑盒球形,鼻骨短于眶间宽;上颌每侧具5个颊齿,但第一枚上前臼齿很小,3枚上臼齿则大小几乎相等。阴茎骨形似一刮勺。本属已知2种,我国仅下述1种。

 
 松鼠Sciurus vulgaris(引自盛和林
《中国哺乳动物图鉴》2005)
  松鼠S.vulgaris俗称灰鼠。体型中等,体态修长,头圆,眼大而黑,耳壳大、具毛簇。背部和体侧的冬毛为烟灰色、灰色或灰褐色,夏毛为红色或黑褐色;其毛色的个体差异与地区差异都很显著,北偏灰,南较黑;颈下和腹部皆为白色。尾棕黑色,长而大,常超过体长之半。四足具钩状爪,后足掌被毛。乳头4对。

  该鼠栖息于寒带、寒温带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内,尤喜栖红松为主的林带。常利用树洞作窝,或作球形巢于密集枝间,巢球形,直径约50厘米;也常将旧的大鸟巢修补利用之。日间活动,早晨最活跃;主要以种子、果实及蘑菇等为食,也食昆虫、鸟卵等。其年数量会急剧变动,当食物连续多年丰产时鼠数量显增。还常常会因食物变化而集群迁移。秋季储食冬用,好分藏多处。不冬眠,但严寒时很少出窝。每年繁殖1、2次,孕期35~40日,每胎4~10仔。仔鼠8~9个月即开始配偶。

    在我国分布东北至新疆及华北各地,国外分布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直至西欧。

  该鼠毛皮色泽光润美观,软而茸,轻而暖,曾是我国习用的细毛皮,经济价值很高。将背、腹毛皮分别拼缝(称为“灰背”、“灰坎”),可制女式裘服、皮帽、手套等;其尾毛则制画笔和精密仪器刷子。其全身焙干、研末,称“松鼠粉”,可作药材,有理气调经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等症。今因长期作毛皮用、药用而过度捕猎及栖息地被破坏,已成“近危–易危(NT:VU)”物种,已有4省(市)明确列为重点保护动物。河北省以前有该松鼠分布记录,但到上世纪90年代已不见。

  (2)丽松鼠属:系生活在东亚树林中的松鼠科一个类群。体型较大,成体体长远超过170毫米,头骨颅全长不小于45毫米。耳端无毛簇;体侧、背面无纵纹。体腹面通常带赤色或栗色,有的呈淡的橙红、黄或蓝灰等色;颅骨特征与松鼠基本相似,齿式及牙齿构造也相同,但较小些。阴茎骨有两部分,一为主干,一为小块铲状骨,以韧带相连。乳头2对,位于腹部。分布我国及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已知共有6种,我国确知分布5种。

  ①赤腹松鼠:体中型似灰鼠,体长变化大,体重280~420克,尾较体略短。全身大部(体背、侧和四肢外侧)橄榄黄色,杂有黑毛;体腹面毛色从华南的栗红逐渐变淡至橙黄,到大别山为灰白带浅土黄色。夏毛与冬毛色泽差异不显著,个体毛色差异或偏青黄或暗黑。眼周略黄,耳壳黄,无毛簇。尾毛较长,毛色与身背色相同,仅尾后半部分有黄黑相间的环状;尾梢毛长,或全黑、灰黑或灰黄,隨个体而异。吻短,颅膨大,颅骨脑盒圆形,略为隆凸。

  栖息于南方各地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也见于次生林、丘陵台地灌木林、竹林等处,也有生活在山区居民点附近的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引自卢济珍、岩昆1983,见《海南岛的鸟兽》)

树上。通常在树上作巢,在树枝交叉间,四周用松针叶杂以树枝围住,上覆盖竹叶及大树叶;或利用树洞、鸟弃巢改建,也有在山崖石缝内或民房的屋檐、天花板里作巢的。营树栖生活,偶或下地觅食。动作迅速,跳跃距离可达1米半。晨、昏活动最频繁,主食果实与种子,也吃禾草、农作物和昆虫、鸟卵及蜥蜴等;还会进民居的厨房偷食。取食时成直坐状,前足送食入口。繁殖期较长,一般2~9月均有怀孕个体,每胎通常2仔(1~3仔)。

  该鼠在国外见于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亚。国内分布秦岭至黄山一线以南各省(区),自西藏到陕西直至台湾,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松鼠。该鼠冬季毛绒厚实,皮板整,是南方较好的毛皮兽之一,尾毛也可制笔。肉可食;亦可将其全身焙制成“松鼠粉”,用作药材。它目前尚是“无危”物种,数量多时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会有损害,可经批准后适当捕猎利用,但切不可滥杀。

  ②蓝腹松鼠:个体略小于红腹松鼠,体背面橄榄褐色,杂有黑毛,有时背中央色泽较深,略带棕褐色;体腹面灰色或蓝灰、浅红、赤灰淡黄色;体侧灰褐色,后肢上部臀股部外侧具明显的锈黄色毛斑。尾毛较短密,仅尾端呈蓬松状,上面毛色似体背面,下面略浅淡,尾端毛通常黑色。耳壳显著,无簇毛。后肢长于前肢,爪尖短,成钩状。

  该鼠树栖,很少下地活动。生活在热带雨林或亚热带季雨林内。多出没在河谷地区,也常在林缘、矮灌木丛等处活动,在居民点也可偶遇。白昼活动,晨昏频繁。喜食各种坚果和浆果。每胎产2~4仔。

  主要分布东南亚,自尼泊尔至越南;我国为其边缘分布区,仅见于西藏东南部(墨脱)、云南南部,数量稀少,为其缅北亚种C. p. stevensi

  应注意的是,长江下游与华中区肯定无此物种分布;该区域内原被认作蓝腹松鼠的标本,据马勇等考查,其实多为赤腹松鼠的C.e.styani亚种。

  ③中印松鼠:体背橄榄灰色,腹面蓝灰色,腹中央不具条纹。耳端无毛簇。以前曾当作蓝腹松鼠越北亚种C.p.imitator,今定为独立物种,主要鉴别特征是臀股部外侧无锈黄色毛斑。为热带地区的一种中型树栖松鼠,是中南半岛之越–老–柬北部地区特有种,种的分布范围不足10万平方公里,我国仅见于云南红河南部地区。因开垦种植橡胶和一些经济作物,使其栖息生境缩小一半以上,加之人为猎杀,数量已非常稀少,国内两次(1998、2004)评估皆为“易危(VU)”。

  ④五纹松鼠:体背面橄榄褐灰色带有赤色,以背部为最深;颏和喉部灰色,略带赤;体腹面中央与两外侧面各有一暗纹,在3条暗纹之间又由2条白色纵纹隔开,故称五纹松鼠。尾毛色与头、体背面相似。本种为中国特有,分布于云南(黄文几等1995记载缅甸也可能有分布)。因人为干扰,对栖息地的破坏及捕猎,已成为“易危”物种。

  ⑤黄足松鼠:前后足橙黄色,头、耳、背、臀及前后肢为淡灰褐色。吻短,吻周、面部、颈和肩背毛基黑色,毛尖微染淡茶黄色。腹部及颏部黄色,其余部分橙黄色或橙棕色。尾腹中央有一条细浅黄色纹。眶间部特宽,眶后突较发达。体重360~430克。树栖,栖息于海拔260—300米的热带雨林和竹阔混交林内。晨昏活动较为频繁,大多在树上觅食,以各种植物的花、果、叶等为主要食物。中国为边缘分布,仅分布于云南的盈江一带,为稀有种,在当地数量甚稀少。

  综上所述,这2属6种“三有”动物,前2种分布广,原先数量多,可供毛皮用及药用,经济价值高,但现在其一已处“几近易危”状态;其余有2种本就分布区狭窄,因栖息地缩小及被捕猎,今已是“易危”物种;另2种本是边缘分布,数量甚稀少。所以,除赤腹松鼠可遵法适当利用之外,另5种都在应侧重于“保护”之列,现今不可猎捕。

  表2所列还有5属12种,限于篇幅,下篇再讲。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