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不同垫面产流及物质联动研究获新进展

2010-11-22 尹春梅      】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谢小立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多年来从事南方红壤地区水循环以及农田水资源利用的研究,最近,在红壤坡地不同垫面产流及物质联动的研究获得新的进展。

  通过对红壤坡地3 种土地利用类型连续5 年地表径流量及养分流失量的观测, 结果表明:(1) 不同水份年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影响比较突出:柑橘园和茶园的径流量变化趋势极为相似;农作区变化差异显著, 一直保持很高的径流量, 其产流规律在丰水年和缺水年表现出明显的“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 月,占年径流量的33. 60%和57. 59%, 而平水年则表现为“双峰型”,两个产流高峰出现在5 月和7 月, 其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31. 17%和22. 49%。(2) 多年累积径流量总体趋势为农作区> 茶园> 柑橘园, 农作区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极为显著(农作区年径流量总和为108. 20 m3 , 是柑橘园的2. 83 倍和茶园的2. 10 倍) 。在相同水份年的情况下,其变异系数仍有很大出入(农作区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47. 08%,缺水年变异系数达188. 90%) , 而其他两个小区则在不同水份年变化差异显著:丰水年(柑橘园为106. 87%, 茶园为100. 22%) 和缺水年(柑橘园为64. 21%, 茶园为65. 88%) , 平水年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3)农作区年均损失氮、磷、钾分别为47. 09,4. 85,123. 34 kg / km2 ,是柑橘园的2. 70,3. 48,3. 39 倍和茶园的2. 36,3. 91,4. 52 倍。因此红壤坡地选种柑橘或茶树能有效防止养分失流及截留雨水,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有显著效果。

  该研究结果已发表于2010年出版的《水土保持学报》24卷第1期上。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