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饲料产业和销售量已跃居全球第一位。近年来,随着养殖量增速放缓、规模化水平提高,中国饲料产业已进入资源整合阶段:大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工业化饲料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产品规模扩大,深度合作加速,营销服务更为高端。
当前,饲料产业发展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原料资源短缺。我国每年用来生产饲料的粮食占粮食总消费量的一半以上,能量饲料原料和蛋白质饲料原料是饲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人畜争粮”局面,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饲料原料产品仍大多依赖进口,如豆粕原料大豆80%左右依赖进口、鱼粉进口量占总量的60%至70%,严重威胁到我国的饲料安全。二是畜牧业造成的面源污染严重。随着饲养方式由传统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转变,我国畜牧业呈现出养殖污染负荷高、排放达标水平低的态势。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因,是饲料中过量添加营养素、矿物元素和饲用抗生素,畜禽排泄物中氮磷、微量元素和抗生素超标,不利于环保。比如2014年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049万吨和58万吨,占当年总量的45%和25%。其实,含有大量有机质、丰富微量元素的畜禽粪便是制造有机肥的优质原料,但目前的综合利用率低,以致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破解以上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大非粮饲料原料开发力度,缓解“人畜争粮”矛盾。
我国非粮饲料资源来源广、种类多、总量大,拓展非粮饲料原料、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丰富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大力开展养殖动物营养代谢和非粮饲料资源安全高效利用的前沿基础、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在缓解粮食安全等问题的同时,还可大幅降低养殖动物饲养成本、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对保障我国动物养殖安全具有长远战略性意义。这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列出的重要课题。
高效利用非粮饲料资源,应鼓励各地多推广以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为主发酵的新型非粮饲料。
二是引导饲料产业从源头控制养殖粪污。
从饲养源头控制畜禽养殖环境安全,正成为畜禽养殖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从技术上看,大力推广低氮低磷氨基酸平衡饲料、有机微量元素产品和抗生素绿色替代产品,可明显减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磷、微量元素和抗生素的排放,逐渐显现出巨大社会和环保价值。但饲料生产成本是制约该类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
因此,加快开发价格低廉的替代产品,从政策上引导饲料企业承担起“养殖粪污源头控制”的时代使命,是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环境、解决畜禽粪重金属超标、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种养循环的有效途径。
三是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推进“无抗+低矿”饲料生产应用基础研究,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仔猪是生猪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因为仔猪断奶阶段腹泻高发,是对其应用抗生素和高剂量氧化锌最为主要的原因。“无抗+低矿”饲料研发的理论基础,在于解析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病机制,寻找高效安全的抗生素、氧化锌替代产品。在这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上,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有关团队已取得突破进展。
饲料行业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为无数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催生了众多龙头企业。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我国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不仅表现在对肉、蛋、奶消费总量的提升,也表现在对安全、营养、功能食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人类的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安全。研发出生态、环保、高效的畜禽饲料配方和添加剂产品,生产出营养、美味、安全的肉蛋奶食品,已经成为饲料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