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藏粮于草:南方农牧业转型新思路

2020-10-20      】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素来适合发展农牧产业。然而,近年来该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萎缩,发展瓶颈愈加凸显。

  为了探讨破解这一难题的途径,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农所)举办了首届南方生态高效农牧业发展研讨会,邀请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农牧生态发展新模式。

  探索农牧复合新思路

  留守农村劳动力减少、种粮收益下降、土地抛荒等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发展农牧复合的农业生产方式既能高效利用资源、节约生产成本,又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院长南志标用一组数据和图片展示了青海海北野外台站未放牧和放牧下的草原健康状况,直观地表明了适度放牧优于不利用或过度利用。他由此也提出“草地农业”这一思路。

  事实上,草地科学放牧已是目前全世界普遍使用的一种草地管理措施,既能有效提高家畜产量,又能改良土壤、控制杂草、节约劳力,将生态功能、粮食安全、经济效益集于一体。

  南志标进一步指出,在全国移民的背景下,我国现存弃耕地约两亿亩,而草地畜牧业可以将其“变废为宝”,实现土地资源的再利用。

  他认为,发展草地农业,核心思想是实施粮—草—畜系统耦合,并建议亚农所国家级桃源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农牧复合工作应以建立起南方持续性放牧草场为目标,将机理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最终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模式。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富裕也算了一笔“经济账”:以每头牛每天吃4公斤干草、每只羊每天吃1公斤干草计算,再加上草粉用于配合饲料及一些特种养殖动物对干草的需要,全国每年的牧草需要量在4.5亿吨左右。而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有冬闲田1.6亿亩,南方草山草坡可利用面积约7亿亩。粗略核算,若开发其中1/3用于种草养畜,每年可生产优质牧草7000万吨,相当于节约1500万吨饲料粮。

  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恰恰是,一方面稻草禁烧无处消化,另一方面肉羊草料极度匮乏。也正是这一“草”一“羊”的问题,让杨富裕产生了利用稻草生产羊饲料的想法。

  他进一步提出了“现代牧场”的理念,希望采用现代营养饲养、快速繁育、人工智能和生态环保等高新技术手段,实施农牧结合、种养一体,实现牧场现代化,提供地道中华食材。

  打造生态高效农业桃源样本

  “南方生态高效农业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瓶颈在哪里、如何破解瓶颈?在桃源,我想都能找到答案。”亚农所研究员魏文学表示。

  魏文学所在的桃源站有近200亩生态循环农牧模式基地,这里水田、旱地、坡地一览无余,是南方丘陵区地形地貌的典型代表。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桃源站的研究人员就开展了土壤利用及耕作、农田水肥高效利用、农田土壤基础生态过程等长期定位研究,解答了农业生产中的一系列科学基础性问题,并将成果广泛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但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传统种植业萎缩、弃耕和撂荒严重、种植与养殖业脱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提醒,该区域农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为此,桃源站拟依托该基地资源优势,将基地整体打造为南方丘陵区生态农牧循环利用的观测研究高地,重点构建生态农田系统,人工草山草坡放牧系统以及果树、牧草、放牧立体种养系统,农果牧物质循环利用中心和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长期监测管理平台。

  魏文学认为,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是关系我国粮食安全的大事,也是南方草食家畜产业的重要保障。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曾希柏在研讨会上也指出,桃源站的工作符合农牧耦合的特质,将对南方生态高效农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他建议以桃源为试点,先行先试,利用中低产田种草养畜,藏粮于草。以前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的“中低产田”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优质牧草而解决改造难题。南方的草山草坡种植优质牧草后也能大量提供畜禽饲料。

  专家们达成共识,认为应在南方地区采用农牧复合生产方式,通过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种植高产牧草减少北粮南运,缓解北方生态恶化趋势,支撑国家的粮食安全,有效缓解耕地抛荒和中低产田改造的压力;通过种养一体节约资源且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发展草食畜牧改变我国居民肉食结构组成,保障我国肉类供应安全。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10-20 第3版 农业科技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