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19日,第393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湖南省宁乡市举办。此次论坛以“畜牧业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为主题。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吴信、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谭碧娥、宁乡市副市长杨焕胜、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黎炜四位青年科学家担任本次论坛主席,并组织筹划与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印遇龙,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全国畜牧总站新产品评审处处长杜伟,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李奎、张宏福等102名来自全国各地农业科研、教学、管理、养殖生产一线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管理人员、企业代表参会。
开幕式上,杨焕胜代表宁乡市政府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他介绍宁乡是传统的畜牧大市,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规模化种养结构、打造现代化产业链条。他希望此次论坛能够进一步搭建精进交流、共享智慧的平台,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宁乡样本。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王克林、湖南省饲料工业办公室主任徐飞良、杜伟、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莫广刚等也代表学界和管理部门为开幕式致辞。
“青年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决定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希望与会代表们为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落地提供更多的青年方案,希望论坛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莫广刚表示,当前我国生猪生产还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畜牧业发展模式还不适应现代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亟需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应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大会设主题报告、青年论坛、圆桌讨论等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新兴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转化与应用、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种质资源创新、功能畜牧业发展与功能食品、地方猪产业发展与模式创新等4个议题,凝练地方猪产业的相关“瓶颈”和“卡脖子”问题,提出拟攻关的技术方向,并对技术成熟度展开研讨,拟为地方猪的产业发展提供应对方案和解决思路。
在特邀报告环节,黄庆生以最新、最权威的数据向与会代表讲解了“饲料禁抗”时代下管理部门在新产品审评审批程序、激励创新政策、行业监管维护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企业层面可以采取的综合技术应对措施。印遇龙重点介绍了影响猪瘦肉率的因素和通过基因编辑改良促进生猪产肉增效的方法。李奎提出抗病育种是缓解我国生猪产业“重大疫病”这一关键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产业的迫切需求,是抵抗重大疫病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张宏福指出养殖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以生物安全、环境控制、精准饲养、绿色营养四轮驱动力提高禽畜自身免疫力。
广东海大集团、海大研究院猪饲料技术研究所所长赵小刚作为企业代表介绍了目前养猪业的养殖现状、产业链分布、人员培养、研发组织等方面的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侯勇提出通过添加低蛋白日粮等饲料调控手段减少源头氮磷排泄的途径。吴信提出应合理降低饲料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推进生猪产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和生态并重型转变。青年论坛与圆桌讨论设两个分会场,10位青年学者分别围绕4个议题展开学术报告,并进行现场讨论。
此次论坛由中国农学会主办,亚热带生态所、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宁乡市人民政府等共同承办,旨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国畜牧产业转型、关键技术创新、生态循环模式创建和典型示范引领。据吴信介绍,此前中国农学会同亚热带生态所、宁乡市人民政府历经4个月的实地调研,共同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畜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编订了《青年论坛咨询报告》,会议期间经过专家咨询、学术报告研讨、圆桌讨论等环节层层凝练,将在完善后予以编发,供管理部门、学界与业界同仁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