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又是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的?一项历时20余年的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正有效助推我国生态持续改善。近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份子刊上。
“中国的绿化主要是靠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因此具很强的持续性。”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克林向记者解释。相关卫星照片和监测数据显示:过去20年间,地球正在重新“绿起来”,而中国是地球变绿的主要引领者之一。
在这项研究中,王克林团队与来自丹麦、法国、美国等国的研究机构、团队合作,利用中国近20年的多源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近3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以及基于移动大数据的手机站点记录数据,探究了中国城市化以及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量化了不同程度城市化及“乡-城”人口迁移与流动下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碳变化。
研究发现,2002年至2010年,中国快速城市化扩张导致了约2000万吨的初始植被地上碳损失;但在随后的2010年至2019年间,城市化区域的植被地上碳储量又增加了3000万吨,抵消了城市化初期导致的碳损失。这与近年来城市绿化有关,不少城市通过造林、增加城市绿地、建设社区公园等方式增加了建成区的植被碳储量。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压力的缓解促进了区域植被恢复固碳。研究发现,2002年至2019年,中国农村地区人口每年减少约1400万人,农村人口减少地区植被地上生物量碳每年增加约2.8亿吨,且植被恢复固碳随农村人口压力的减弱而增加。
研究认为,近些年中国森林碳汇增加是因为农村人口向城市化地区流动,人口减少导致了森林的增长。这表明,城市化可以促进碳中和,城市绿化可以补偿由于土地覆盖转换造成的地上碳损失。中国快速城市化与“碳中和”目标并不相互排斥。
“国际上的经验表明,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和工业化后期,城市人口应该占到80%左右,农村人口占20%左右比较合理。”王克林认为,我国早期的城镇化是农民进入工厂的工业化阶段,现在的城市化是农民进入城市的市民阶段。要利用大中城市的发展,驱动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既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又为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注入动力。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020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2021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12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减少115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