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极端降雨致喀斯特峰丛洼地区普遭山体滑坡灾害

2022-07-06      】

  6月下旬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连续出现特大暴雨(最大日降雨量240毫米,最大雨强达每小时80毫米)。

  针对本次区域性喀斯特洪涝和山体滑坡灾害,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江站”)做出紧急部署,于6月21日至7月3日安排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生态水文、遥感监测等学科科研人员,利用无人机结合实地勘测,详细调查了环江站周边76平方公里范围内喀斯特峰丛洼地滑坡灾害情况。研究显示,持续强降雨导致峰丛坡地松散坡积物水分过饱和,在峰丛石质山体持续产流及间歇性泉水的共同驱动下,环江县城周边峰丛洼地普遍发生山体滑坡灾害。 

  结果表明,调查范围内共计发生滑坡139处,滑坡灾害掩埋旱地27亩、水田5亩,损毁道路220米、灌溉沟渠460米。从空间分布上看,峰丛洼地滑坡灾害主要聚集在白云岩分布区(占比72%),石灰岩分布区较少发生(占比7%),呈现出明显岩性控制的特征。出现滑坡事件的峰丛洼地流域往往表现多个山坡多点密集并发的特点。滑坡点的植被以草或草灌为主(占比85%),高大乔木分布区滑坡较少见(占比6%)。单位面积峰丛洼地滑坡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2条,总滑坡量(土壤侵蚀量)为11.4 万吨。出现滑坡的峰丛洼地流域平均土壤侵蚀量达1500吨/平方公里,远超喀斯特区土壤容许侵蚀量(50吨/平方公里·年)。滑坡平均长、宽、深度分别为65米、6米、2米,贯通整个坡地的长滑坡占比为35%。

  环江站科研人员此前的研究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出现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将逐年增高。此次调查的初步结果显示,峰丛洼地具有山高坡陡、土少石多、岩土交错、水文迅速、草灌为主的固有特性,其抵御环境干扰的弹性和缓冲性差;极端降雨事件通过在短时间内向原本脆弱的峰丛洼地系统输入强大的侵蚀驱动力,其超出了该系统的耐受极限,改变了固有的力学平衡,区域性滑坡灾害便随之发生;后续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未来极端气候背景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岩性背景对滑坡、崩塌、坠石等重力侵蚀过程的控制作用,做到提前预防、精准施策。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22-07-06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