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克林、岳跃民科研团队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副教授MartinBrandt团队合作取得的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造林固碳潜力成果,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AGU)会刊EOS作为编辑亮点(Editors’Highlights)进行报道。该成果于2022年12月发表在Earth's Future上。
EOS是全球地球与空间科学研究领域前沿信息来源的权威平台,其Editors’Highlights专门报道AGU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AGU期刊发表的论文中仅有不到2%以该方式被报道。
大规模人工造林与自然恢复背景下,中国西南地区成为近年来全球植被覆盖“变绿”的热点区,但森林生长饱和以及喀斯特脆弱地质背景制约森林碳汇的可持续性。
王克林、岳跃民研究员团队在前期识别生态工程的碳汇功能、量化不同生态恢复措施的固碳-耗水效应及农村人口压力缓解驱动植被恢复固碳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了中国西南地区近20年大规模造林下的碳储量及其未来固碳潜力,发现当前生态修复条件下,中国西南八省区森林最大地上生物量碳承载力为20.54PgC,未来仍有5.32PgC的固碳潜力。
该团队同时发现,西南地区达到当前植被最大地上生物量碳承载力的时间大概在2030年至2060年左右,西南八省区造林及林地可持续管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窗口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碳汇潜力区,并识别了未来不同林地固碳潜力区。
Earth's Future编辑Benjamin Sulman在“Editors'Highlights”中评价:“了解历史上的碳封存和未来通过造林储存碳的潜力对于制定气候变化减缓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合了数据合成、遥感和机器学习方法来估计中国南方森林的历史轨迹和潜在的碳储存能力,还发现了在造林项目中进一步增加碳密度的机会。”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eos.org/editor-highlights/quantifying-the-potential-of-forestation-for-carbon-storage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2EF00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