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科学院在广西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科技扶贫30年

2024-11-19      】

在过去30年间,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科研人员踏踏实实地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将环境移民、生态治理、产业帮扶、科技示范相结合,为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石漠化治理重大工程提供科技支撑。

为实现石漠化治理和脱贫致富的双重目标,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扶贫办、乡村振兴局、环江县委县政府等合作,建立了环江喀斯特生态移民示范区,并创建了"科研单位+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企业化科技帮扶创新机制。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为切断恶性循环的链条,在环江县城北3公里处、以土山为主的肯福屯开展"易地搬迁扶贫"试验示范。通过易地搬迁扶贫模式的实施,肯福移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294元提高到2005年的2478元,2023年达到了21000元。

该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示范区农民的经济效益,还使生态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迁出地植被覆盖率达到90%,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1%,水土流失减少54%,水分利用率提高36%-45%。因为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全国首个生态移民区——肯福生态移民示范区实现了一年搬迁一年解决温饱,这种生态移民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肯福"模式,并作为扶贫案例入选《中国扶贫案例故事选编2020》以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之一。

亚热带生态所依托已建立的一站四点科技帮扶科研平台及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江站"),以峰丛洼地区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研发退化生态系统人为调控、生态高值功能植物定向培育、有机物资源利用、退化土壤肥力提升、生态衍生产业等科技帮扶关键技术,探索"绿色生态帮扶"和"特色产业帮扶"理念,先后培育了替代型草食畜牧业、特色经济林果、中草药和优质饮用水等4大可持续性生态衍生产业,建成8个生态高值示范基地。

针对喀斯特降雨分配不均、季节性干旱严重、洼地内涝频发的特点,亚热带生态所提出并建立了替代型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引种与筛选喀斯特适生经济作物、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适生物种,注重生态治理与科技帮扶双管齐下、双效并举,实现了脆弱地质环境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开启了喀斯特贫困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探索。环江县发展林下种草11万亩、养殖菜牛10万头,为农民人均增收3500-5000元,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遴选为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原载于《中国日报网》2024-11-18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