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喀斯特生态学前沿论坛在亚热带生态所召开

2021-11-01 胡培雷      】

  10月30日至31日,中国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喀斯特生态学前沿论坛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科技部基础司综合处处长李哲,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生物技术处四级职员周桔、研究员杨萍视频参加会议。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所属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站专家学者百余人出席了会议,另有近百人参加线上会议。会议由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环江站站长王克林主持。

  李哲对喀斯特生态联盟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喀斯特生态联盟对于解决区域尺度重大科学问题、服务国家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国家站在联盟建设发展中发挥旗舰作用,带动整个喀斯特生态学研究发展。他表示,科技部欢迎联盟牵头提出任务需求,组建团队申报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为区域尺度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整体提升做出重要贡献。周桔表示喀斯特生态联盟的成立是对中科院已有的野外站联盟极大的补充,联盟的成立有助于解决喀斯特生态学学科领域的国际科技前沿问题,提高我国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的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能力。杨萍简要介绍了中科院野外站联盟成立背景、发展历程、项目申报等,建议联盟按照“需求导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高层推动”的思路,加强我国喀斯特生态系统监测、研究、示范工作,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亚热带生态所副所长陈洪松代表联盟介绍了组建喀斯特生态联盟的必要性以及联盟目标与任务、组织形式、运行与管理。联盟由13个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站(其中国家站4个)自愿组成,属开放性非法人联合组织。会议通过了联盟章程,产生了第一届联盟理事会,推举亚热带生态所(环江站)为联盟理事长牵头单位、另外3个国家站(平果站、普定站、金佛山站)为副理事长牵头单位。随后,喀斯特生态联盟成员站各参会代表分别介绍了本站概况、目标与定位、科研进展及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并就联网观测、数据共享、联合攻关等展开讨论。

  在“喀斯特生态学前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刘丛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何洪林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蒋忠诚研究员,天津大学陈喜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刘再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张信宝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未来的喀斯特科学:个人观点”、“CERN长期生态监测数据挖掘与联网研究”、“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及固碳增汇”、“喀斯特地球关键带生态水文观测、模拟与预测”、“岩溶地表水体碳增汇和富营养化缓解双赢的DIC施肥论”和“岩溶高原区石漠化分区框架”的特邀报告。亚热带生态所王克林研究员、陈洪松研究员、徐宪立研究员、西南大学樊磊教授、中国林科院高原林业研究所唐国勇副研究员围绕喀斯特生态服务功能和关键带水文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别作了题为“社会-生态视角下西南喀斯特景观变化的生态服务响应”、“喀斯特关键带水文过程及植物水分适应机制”、“喀斯特关键带生态水文学浅思”、“基于LVOD的中国森林碳汇动态监测研究”和“非对称升温对喀斯特土壤有机碳稳定和无机来源CO2释放的影响”的学术报告。

  据悉,围绕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我国部署了13个野外观测研究站,促进了喀斯特地区在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水资源高效利用、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喀斯特生态联盟的成立,有助于整合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为我国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观测、研究、试验与示范平台,有助于为生态安全、乡村振兴、碳中和等重大问题为国家提供战略咨询。

  大会特邀报告

  大会学术报告

  参会人员合影

  喀斯特生态联盟第一届野外生态站成员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