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1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生态过程与区域农业发展论坛。本次论坛召开也是研究所建所40周年的重要纪念活动之一。
来自国际知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亚热带生态所历任老领导、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在职职工和研究生共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和专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科院原副院长陈宜瑜,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基金委原副主任刘丛强,中国科院院士、中科院资环局原局长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邹学校,中科院资环局原局长范蔚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原主任王大生研究员,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党委书记冯仁国,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周清明,湖南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新疆分院副院长陈曦,长春分院副院长刘晓冰,南京土壤所所长沈仁芳、研究员张佳宝,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所长何兴元,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员,成都山地与灾害研究所研究员邓伟,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丁永建研究员,遗传所副所长、农业资源中心主任胡春胜,水保所刘国彬研究员等。
论坛开幕式由党委书记王克林主持。所长谭支良向大会致辞。他首先向莅临论坛的各位院士、领导和远道而来的国内外专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研究所建设的各级领导、科技界同仁、国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对研究所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1978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决定组建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1979年,研究所迁至长沙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200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初期,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基地县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科学技术问题。80年代初,研究所逐步明确以亚热带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为主攻方向。1998年,中科院启动了知识创新工程,全所上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形成了“练内功,卧薪尝胆;图创新,众志成城”的创新文化氛围。2002年,研究所以独立单元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目标。经过近10年的努力,研究所完成了从任务建所到学科建所的战略转型,研究所科技竞争力大大增强,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按照“小所大平台”发展思路,强化科技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在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新的办院方针指引下,结合特色研究所培育目标,调整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近5年来,研究所承担科技任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集中,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质量明显提升。
本次论坛设立了2个分会场,学术报告55个,其中大会报告8个。10日上午,刘丛强作了题为《人类世陆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报告,傅伯杰作了题为《土地资源系统认知的理论与方法》的报告,方精云作了题为《草牧业理论体系与技术示范》的报告,张佳宝研究员作了题为《耕地地力提升理论与关键技术》的报告。
论坛期间召开了亚热带生态所中长期发展战略论坛,谭支良进行了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和领导围绕研究所今后的使命定位、学科方向、人才队伍、机制体制改革等方面献计献策,专家和领导们的建议和意见为研究所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会后研究所老领导、应邀院士专家和所领导参观了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站。
此次论坛在该所建所40周年之际召开,全面展示了40年来研究所在完善学科体系、产出创新成果、培养优秀人才、强化支撑能力、优化科研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研究所将继续努力奋斗,围绕亚热带区域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研究所将成为特色鲜明的、有国内外影响的农业生态领域研究机构。
专家合影
王克林主持论坛
谭支良致辞
陈广浩致辞
柏连阳致辞
刘丛强作报告
傅伯杰作报告
方精云作报告
张佳宝作报告
论坛开幕式现场
研究所中长期发展战略咨询会会议现场
老领导参观长沙站
长沙站茶园合影
长沙站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