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播一粒“种” 壮大产业群省政协委员印遇龙建议在浏阳河以东建设隆平农业科技新城,构建“北有中关村,南有隆平城”发展格局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湘江以西、浏阳河以东均属省会长沙的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区。”省政协委员印遇龙建议在浏阳河以东建设隆平农业科技新城,在湖南版图上与河西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相呼应,构建长沙“双核驱动”的发展新格局,在全国版图中与北京中关村南北呼应,构建中国科技硅谷“北有中关村·南有隆平城”的发展新格局,实现“种业硅谷”品牌叠加效应,形成一个规模与质量俱佳的产业集群,提高长沙在全国农业领域的号召力。
场外连线
农业研究示范区成果丰硕
“生态、高质、循环”是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亚热带所)在长沙县金井镇开展流域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与示范的核心理念。以试验基地养殖场的废弃物堆肥为生源要素营养驱动力,发展高值种植农业产业化,高值养殖产业(如肉牛)以基地试验站杂草、低产田的转种牧草以及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收获后的生物质为基本饲料,再以添加少量额外能量物质和营养元素,实现生态系统高效循环和功能提升。
针对农田污染排水、乡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等流域污染水体,中科院亚热带所研发和推广绿狐尾藻生态湿地污水综合处理工程,以小流域源头治理为导向,积极指导长沙县开慧镇开展清洁小流域、生态沟渠、生态大湿地等一系列农村污水治理集成示范工程,社会、环境、经济效果显著。。
“无论是种养结合,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科院亚热带所在浏阳河以东区域建设的示范区相继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亚热带所畜牧健康养殖中心研究员,印遇龙认为,长沙“东”农业研究教学机构集中、示范区研究成果丰富,建设整合平台势在必得。
深度解码
2025年区域总产值达2000亿元
地处长沙临空经济区与高铁新城的叠加区域,地铁6号、12号、14号线交汇于此,近机场、高铁和主城区;拥有袁隆平等5位院士、2000多名副高以上的专家,聚集了中科院亚热带所、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25家高校科研院所;聚集中信农业生物、隆平高科、湘茶集团、华智生物等种业产业链核心企业82家,有四个产业项目1500亩同时启动;聚集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0多个,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印遇龙对建设隆平农业科技新城的优越基础条件如数家珍。
在印遇龙委员的构想中,隆平农业科技新城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育,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应该成为农业企业总部中心,引进国际农业巨头、国内农业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形成集群效应。同时也将成为农业产业服务中心和农业大数据中心,全方位、多维度建立知识产权、种质资源、农资、农产品、病虫害疫情等农业信息大数据中心,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全程信息服务。
以“种业硅谷”为核心建设企业总部基地、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隆平生物种业产业园,沿人民东路沿线打造高端商贸物流区,沿浏阳河风光带构建生态休闲和生活服务区,围绕东湖湿地公园周边构建科教文化支撑区。“可以按照‘一谷一路、一河一湖’进行空间布局。”印遇龙委员说,根据规划,预计到2025年基本完成隆平农业科技新城建设,城内集聚农业全产业链企业1万家,形成6至8个百亿农业细分产业集群,区域总产值达2000亿元,成为国内外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产城融合发展标杆。
委员呼吁
搭建完善孵化平台推动成果转化
“现有优势基础需要一个更完善的孵化平台,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推动功能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更好发展。”为此,印遇龙委员建议省委、省政府将隆平农业科技新城参照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享受省政府《关于支持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各项优惠政策,列入我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片区,强化组织领导、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和配套建设。
印遇龙认为,要建立省市区协同推进机制,以省农业农村厅、长沙市、芙蓉区为主体分批、分层、分类地规划和实施各项新城建设任务,科学构建和充分完善产学研综合社会生态系统。抓手“多规合一”,统筹出台改革措施、发展政策,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布局重大产业项目,统筹整合城内科教、土地、生态、产业资源,确保功能定位与规划布局有机统一。
印遇龙建议,湖南省、长沙市两级设立专项资金,加大研发资金配套和土地配置保障力度,支持建设重大基础配套设施、重大研发创新平台、人才创新服务体系。以“数字新区、智慧新城”为目标,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教育、生活、文体、商贸等综合配套。
在制度保障方面,印遇龙委员认为应该以苏州高新区为建设蓝版,设立独立运行的农业科技城建设管委会,统一管理隆平科技园和隆平农业科技新城,形成农业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