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白春礼:把科研论文写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2020-06-11      】

  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定点帮扶县之一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综合全国毛南族脱贫情况,毛南族已实现整族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消除贫困、实现小康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承担了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定点扶贫任务,包括内蒙古库伦旗、广西环江县、贵州水城县和六枝特区,其中六枝特区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定点帮扶并接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直接考核。目前,中科院定点帮扶的4个贫困县都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

  与此同时,根据省市区地方党委政府扶贫工作的统一安排,中科院各相关分院和研究所还承担或参与承担了地方57个点的扶贫任务,包括6个县、9个乡、42个村,扶贫责任重大。自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实施科技扶贫工作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断探索与总结,中科院根据扶贫点特点系统地实施了“异地搬迁扶贫”“异地股份制扶贫”“技术引进扶贫”和“依托野外台站长期驻守扶贫”等发展模式,为科技扶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作出了突出贡献。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夯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就脱贫攻坚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时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会议经济界委员时再次强调指出:“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向全国人民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兑现庄严政治承诺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犹如冲锋号,让全体扶贫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在面对最艰难的硬骨头时,能勇往直前,打好最后的攻坚战。

  进一步加强评估研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中科院定点帮扶的4个贫困县虽然已经宣布摘帽,但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全国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还需要一定时间,其间还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同时,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影响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和成效的因素还比较多,容不得丝毫懈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我们要持续跟踪和强化对脱贫攻坚成效的评估研判,要充分考虑到脱贫攻坚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困难估计得再充分一点,加强对各帮扶点所在区域发展情况和发展政策的了解和把握,要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针对性采取帮扶措施,打牢脱贫根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多管齐下,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答卷。

  把握科技扶贫特点,为国家战略接续推进做好前瞻谋划和积极准备。作为科技扶贫的先行者、践行者,中科院进行了大量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在多年工作过程中总结出一系列有效模式和成功范式。环江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匮乏而贫瘠。近年来,中科院坚持“绿色生态扶贫”和“特色产业扶贫”新理念,利用退化植被近自然改造、人工植被复合利用等技术,培育了经济林果、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种草养牛等科技扶贫体系,帮助农民年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模式样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环江得到了充分验证。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相较于脱贫攻坚工作,乡村振兴更是一篇大文章,对科技支撑的需求更为迫切、更为广泛、更为长远。中科院将按照办院方针中关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发展要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总体安排,系统梳理所能够提供的科技支撑,找准发力点,发挥机构改革效能,做好学科、人才和技术等各方面储备,为国家战略的接续推进发挥应有作用。

  坚持科技支撑,注重“志”“智”双扶,充分激发贫困人口致富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而发展生产最离不开的就是科技。经过多年的积累,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帮扶区域发展了不少生态友好型高价值产业,未来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扶贫只能救一时之急,让贫困人口树立致富光荣的志向,打心底产生脱贫的内在动力,才是化解贫困的长远之策和根本之道。我们在开展产业扶贫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志”“智”双扶工作,注重培养一批综合能力强的乡村带头人,接过科技成果的“接力棒”,将科技之光发扬光大。要设法使更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建设农村,摆脱“等靠要”等传统思想的束缚,逐渐实现心理脱贫,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提供人才支撑和文化引领。

  弘扬科学家精神,把科研论文写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中科院参与扶贫的一线科研人员,通过多年来的扎实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为全院赢得了荣誉。同时,他们自身也在扶贫实践中得到了锤炼,人生境界进一步升华,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被环江百姓亲切称为“真扶贫”的曾馥平,大学毕业分配到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工作之后,26年来一直践行着他的科技扶贫人生。他参与创立的环江生态站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及西南喀斯特区域唯一的国家野外研究试验台站;台站在探索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等学术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处于国际前沿位置。中科院不少像曾馥平这样经历的人,用实践诠释了中科院“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用行动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号召。

  当前,全国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到了决胜之时,也到了最吃劲的时刻,中科院支持脱贫攻坚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环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担当,立足于培育致富的土壤、拔掉贫穷的根子,推动全院科技成果在当地落地生根,持续为脱贫地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06-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关闭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