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至22日,中国科学院新闻联络处组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网、中国科学报等中央媒体、主流门户网站记者,到广西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开展“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科技扶贫专题采访活动。
自1996年起,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环江县城北肯福屯,设立“异地扶贫”试验示范区。以4600亩土山为依托,设计并种(养)植了适应该区域水土资源特点的水果、甘蔗、畜禽、蔬菜等四大生态产业。示范区内人均年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目前的1.4万元,超过了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这一生态扶贫新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树立了样板。近年来,亚热带生态所的科研人员提出了“种草养牛”的保护性发展模式,“菜牛产业”已成为环江的一张含金量很高的名片。2018年环江县有一定规模养牛合作社10个,养牛产业基地6个,约带动1700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019年,种植桂牧1号优质牧草1000余亩,农户新增菜牛存栏1190头,涉及贫困户101户,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同时,考虑贫困农民增加收入需要,在下南、洛阳、驯乐、水源、长美等乡镇发展种植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见效快的中药材,种植山豆根1420亩,辐射带动全县1690贫困人口种植山豆根3640亩,人均年增收1800元;进行林下种草养牛和山豆根种植技术培训2660人次。
央视记者在亚热带生态所张浩副研究员的带领下,深入肯福移民一组、二组实地调研,对当地移民后发展的油茶、板栗、红心香柚等产业发展进行考察,并同当地村民代表进行交流和采访,重点关注产业发展的成效与农民的收入增加。全体媒体记者们在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环江县挂职副县长曾馥平的带领下,深入下南乡下塘村下塘屯、干坤屯及古周村的承义屯,实地采访了下南乡乡长覃良伞及当地的菜牛养殖大户、散户,重点考察了林下种草的生态/经济效益、养殖户的投入-收入情况及养殖规模等问题。在下南乡下塘村下塘屯和干坤屯,记者们实地采访了山豆根种植户,关注了山豆根的种植技术、经济效益等。
环江科技扶贫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喀斯特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亚热带生态所环江站科技人员积极争取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金项目等科研任务,其重要研究结果多次在Nature子刊等国际期刊发表,并在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基础上,获批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喀斯特关键带平台),成为国际上喀斯特生态研究领域的优势团队。
环江科技扶贫专题采访活动结束后,相关的媒体报道将会陆续推出。
央视记者采访肯福移民代表
央视记者采访曾馥平
多家媒体记者采访曾馥平
多家媒体记者考察山豆根产业情况